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86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根据朱维铮先生的介绍:上海图书馆藏有作者三种手迹:一部手改的初刻补佚本,一份手写的重订目录稿,十二篇重订本新增论文的手稿。
实事求是的思想源于岳麓书院,并非偶然。参考王船山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分,毛泽东把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,他认为感性认识解决现象问题,理性认识解决本质问题,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转化,升华了王船山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思想。
张栻身处异族侵扰、国家危难的时代,父亲为杰出的抗金名将,他办书院做学问倾注满腔情怀。程朱讲格物致知,知和行,割裂开来,被分成两截,先知后行,在知和行之间,有很长的距离,人要学习很长的时间,历经十年寒窗苦,然后才可以行,才能做官做事。毛泽东面对的是艰难曲折、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,他面临着社会各种各样脱离实际的思想潮流,面临党内左的和右的巨大干扰。他是晚清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和榜样,带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潮流。小小的书院出伟大的思想,也并非不可能。
什么是实事求是?1941年在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中,毛泽东曾对实事求是作过经典阐述,他说:‘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,‘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,即规律性,‘求就是我们去研究。湖湘历史风云,蕴藉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,凝结为心忧天下、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。此种情境,已经是阴阳合一,欢悦圆妙,人事和谐,安宁舒畅而致太平。
所以然者,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,处重责而怀薄义也。达到此一程度,方可以放心地行走和行事。不能不认为,朱子的这些说法,与孔子将恕作为可以终身行之的品德的大判断,有划然不相吻合处。身之所处,固有荣辱隐显、屈伸忧乐之不齐,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,虽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谓,况生千古以后乎?圣门之论恕也,‘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其道大矣。
按照孔安国的传注,貌指容仪,言指辞章,视指观正,听指察是非,思指心虑所行。《论语·学而》引孔子的话说: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
阐述的题旨,当然是言与行的问题,因为行是和言连在一起的,即常语所谓的言行是也。恕非宽容之谓者,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。孔颖达疏云:生物不邪,谓之直也。如未深晓,且以明道上蔡之语思之,反复玩味,当自见之,不可以迫急之心求之。
宋人邢昺的义疏也写道:凡所传授之事,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?何注和邢疏的意思,传不习乎是曾子反省自己平素是否时时讲习,以及教授别人的时候是否有妄传之事。若动而无备,患而弗知,死亡而弗知,安与知忠信?内思毕心曰知中,中以应实曰知恕,内恕外度曰知外,外内参意曰知德,德以柔政曰知政,正义辨方曰知官,官治物则曰知事,事戒不虞曰知备,毋患曰乐,乐义曰终。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恕也。请先看《大戴礼记》的一条记载。
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,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,非恶其声而然也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说完,孔子就走出去了,把悬念留给了门生。
成王年幼,周公摄政,以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的精神,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六年制礼乐,七年致政成王。孟子曰:‘强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
忠与诚可互训,忠者必诚,诚者必忠。他首先给仁下了个定义,认为以己及物就是仁。这其中,以制礼作乐为最隆美的德洽伟业,为此周公先营洛邑,以观天下之心。毋友不如己者,讲的也是应该亲近讲忠信之人。信是指与人交往过程能够说到做到,言必行,行必果。孔子讲的君子的九思,其中有两思,就是言思忠,事思敬(《论语·季氏》)。
孔颖达疏解利有攸往云:‘利有攸往者,以阳气方长,往则小人道消,故‘利有攸往也。对明道和伊川的论忠恕,也是与弟子反复论议。
所以孔子在《论语·述而篇》中说: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所以《周易·坤·文言》有曰: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敬义立而德不孤。
河汾之学的代表王通,也在《中说》中提出,如果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,首先应该先从恕开始(必先恕乎)。孔子认为高柴能做到方长不折,就是能行恕道的表现。
非是别有枝叶,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,枝叶即是本根。知《洪范》三德,才知正直、刚克、柔克。骏惠我文王,曾孙笃之。郑玄疏释为闭其知而不用,故曰‘括囊。
《礼记·儒行》亦载:儒有不宝金玉,而忠信以为宝。《洪范》是当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,请回殷的大仁之臣箕子,向其请教大禹治水时的彝伦攸叙的具体含义。
子贡所讲高柴的包括谦让懂礼、为人至孝等嘉行,这里暂且不论,只就涉及恕与仁的关系的孔子之评议,稍作考论。因为是阳气方长,故利有攸往,而不利于小人兴风作浪。
五、天地变化草木蕃,不其恕乎 朱子还对二程子论忠恕的两段话,有特殊的兴趣。段玉裁注云:敬者,肃也。
坤卦《彖》辞曰:至哉坤元。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,也可推及古人,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,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。《洪范》九畴是三代之治的经纶大法,其第二畴就是敬用五事。则所论证者,是认为恕离仁最近。
孔子这番话可是大有讲究。他认为,一个家庭中妯娌不和,陌生人在路上争道,都是由于人们喜欢责人而薄于情义的结果。
因为只有明了忠和信的关系、忠和诚的关系、忠和敬的关系,才有可能把握忠恕的准确义理内涵。皇侃《论语义疏》也持斯意:凡有所传述,皆必先习,后乃可传。
至于成汤,而动合天意,然后与天心齐也。礼乐相融而成和的美道,在《易·坤·文言》看来,就是天地合其德,阴阳合其德,也就是可以资生万物的草木蕃。
发表评论